“来自大海的奏鸣与回响——中新等国学者海上丝绸之路暨人文交流论坛”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5月31日,“来自大海的奏鸣与回响——中新等国学者海上丝绸之路暨人文交流论坛”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由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新加坡华鼎有限公司、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具体承办。
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40位专家学者相聚云上和线下会场,就“海上丝绸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商贸、华人华侨、社会转型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该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30篇,涉及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丰富。
自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相关领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与对话,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题中之义。本次论坛将拓展相关研究的多维度视角,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的理解,论坛对加强中新等国学者人文交流与合作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主任肖江华与线下会场专家合影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李红琼论坛致辞
她说,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所积淀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睦邻友好与合作共赢奠定了重要文化基础,也成为东南亚各国共同创造亚细亚文明的文化源泉。“海上丝绸之路”中淬炼而成的是亚洲人民共同创造的讲信修睦、尊重彼此、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应倍加珍惜。当前,世界局势动荡变幻,地区冲突令人忧心,新冠疫情持续发酵,经济复苏步履艰难,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从历史中汲取东方智慧和东方价值理念,对于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困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弥足珍贵,对推动不同文明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当代价值。
新加坡资深历史学者柯木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傅才武教授、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会长和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等三位特邀嘉宾首先作了视频主题演讲。《随笔南洋》《南洋时评》主编李叶明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副主任周政、江泓出席论坛。
▲新加坡资深历史学者柯木林作视频主题演讲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的柯木林作了《南洋第一埠头: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加坡》主旨分享。他说,“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启古代文明、重塑中国形象、重建海洋精神三重意思。“海丝之路”是一个崛起大国通过平等贸易、友谊参与、资源共享,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代名词。他以丰富的史料讲述了新加坡几代华人华侨的故事,以及新中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他说,从新加坡岛考古发掘显示,新加坡是个商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那时的新加坡可谓是风帆时代,是中国帆船必经之地。中国帆船带来了早期新加坡的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勤劳、坚忍、智慧的中国移民,为新加坡篳路蓝褸开发土地,从一个荒凉渔村变为国际贸易大港,奠定今日新加坡共和国基础,作出了伟大贡献。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傅才武教授作视频主题演讲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才武作了《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新加坡的道路——新加坡60年文化观察》主旨发言。他指出,新加坡自建国以来,经历了政治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两线建设”的复杂过程。与大多数国家由民族(文化)共同体演进为国家共同体的道路不同,新加坡是由地域共同体快速过渡到政治经济共同体,并在国家主权构架下进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建设的过程。由于这个特殊性,使新加坡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认同、建设国家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政策措施。他说,六十年来,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经历了民族文化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社会政策三个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目标也经历了三次转变,即由塑造“政治经济共同体”到建构“文化共同体”的演进,由“全球化”向“本土化”的深入,由整合“民族认同”转而强化“国家认同”。新加坡国家文化政策聚焦于国民性的塑造、公民参与的动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经验。
▲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会长和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作视频主题演讲
马来西亚的丹斯里(马来西亚国王御赐勋爵衔)翁诗杰作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发言。他说,中国倡导亚洲要建立相互尊重、开放融合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对当今世界局势十分有针对性,契合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诉求。他说,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包括环南海的东盟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以“环南海发展命运共同体” 作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中国与“海上丝路”的关联国家之间,不仅仅是贸易伙伴关系,更是多维度“发展共同体”的伙伴关系。“发展共同体”并不等同“经济共同体”,它涵盖彼此人文的互鉴、互信,离不开坚实的民心相通为基础的经贸往来,离不开休戚与共、安危与共。
▲在讨论发言环节, 许多专家发言踊跃
关于中心
中心位于新加坡文化区,毗邻南洋艺术学院、国家图书馆、新加坡美术馆等众多文化机构。中心设有展厅、剧场、图书馆、教室等场所设施,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微信二维码
联系我们
地址:China Cultural Centre(中国文化中心), 217 Queen Street, Singapore, 188548
电话:0065 63511858 转 8100
传真:0065 68370281
电子邮箱:2015cccsg@gmail.com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ccsingapore/